近年來,越南巴沙魚憑借其肉質細膩、價格低廉的優勢,一度成為中國進口水產品市場的重要來源。最新數據顯示,越南巴沙魚對華出口出現急劇下滑,這一趨勢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究其原因,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對越南巴沙魚產業及其食品加工環節構成了嚴峻挑戰。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是導致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疫情期間,物流運輸受阻、通關時間延長,越南巴沙魚的保鮮和運輸成本大幅上升,影響了產品的及時供應。同時,中國加強了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檢驗檢疫,部分批次產品因檢測問題被暫停進口,進一步削弱了市場信心。
中國國內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也對進口巴沙魚形成了替代效應。近年來,中國通過技術升級和政策扶持,提升了羅非魚、鱸魚等本土水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這些產品在價格和口味上與巴沙魚形成競爭,部分消費者轉而選擇國產魚類。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對進口水產品的質量標準要求更為嚴格,越南巴沙魚在某些方面未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從食品加工角度來看,越南巴沙魚的出口下滑也暴露了其產業鏈的脆弱性。越南巴沙魚多以冷凍魚片形式出口,依賴初級加工,附加值較低。隨著中國加工企業技術升級,開始轉向深加工產品,如調味魚排、魚丸等,越南產品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同時,越南在食品加工標準化、品牌建設方面仍有不足,難以在高端市場與中國本土企業抗衡。
為應對這一局面,越南巴沙魚產業需從多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應加強與中國在檢驗檢疫標準和物流方面的合作,減少貿易壁壘。另一方面,越南企業需提升食品加工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如即食巴沙魚制品,以差異化競爭打開市場。通過品牌營銷強調巴沙魚的營養和可持續養殖優勢,也有助于重塑消費者認知。
總體而言,越南巴沙魚對華出口的下滑是市場環境和產業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只有通過產業鏈升級和國際合作,越南巴沙魚才能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中重新找到立足之地。